Mozilla/5.0(compatible;Baiduspider/2.0; http://www.baidu.com/search/spider.html) 舍本逐末“黄埔茅岗村小巷子叫什么”沙场

黄埔茅岗村小巷子叫什么

2024-05-09 07:25:30 | 来源:相重资在新闻网
小字号

《黄埔茅岗村小巷子之谜:历史、传说与现实》

一、引言

一、引言

黄埔茅岗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村落。这里的小巷子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本文将围绕这个小巷子的名称展开讨论,探究其历史、传说与现实。

二、小巷子的历史

二、小巷子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黄埔茅岗村的小巷子名为“柳塘巷”。这条巷子始建于明代。曾经是村中的一条排水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村里的商业街巷。直到今天。巷子里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历史的窗口。

三、小巷子的传说

三、小巷子的传说

关于“柳塘巷”名称的由来,村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位姓柳的渔翁在此开了一家鱼馆。他的女儿心灵手巧,擅长烹饪美味的鱼汤。有一天,便走进了鱼馆,饥寒交迫,一位年轻的书生路经此地。柳翁的女儿为书生端上了一碗鱼汤。从此便将这段恩情铭记在心,书生感激涕零。为了报答柳翁一家,书生为村子带来了繁荣和文明。为了纪念这位书生和柳翁的女儿,村民们将这条巷子命名为“柳塘巷”。

四、小巷子的现实

“柳塘巷”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但它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韵味和特色。走在巷子里,你能感受到一种静谧和淳朴的乡村气息。如今的茅岗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访,也给这个小巷子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结语

黄埔茅岗村小巷子的名字虽简单,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传说。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这个小巷子成了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历史的气息和文化的韵味,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淳朴。让我们一同去探索这个小巷子的神秘之处吧!

坐拥4条地铁,百年渔村将大变!广州第二CBD要来了

200多年前似“清明上河图”般的乡间集市。100多年前的鱼珠墟,如今投资15亿,鱼珠旧城变身广州第二CBD,60多年前黄埔建区的区府所在地。

现在的鱼珠是什么样子?未来将如何改造?一起去看看!

每天夜里八九点之后、“70后”李萍(化名)基本不再出门,“外面黑咕隆咚,周边一片废墟似的”。

站在李萍家的临时安置房门口。广州第二CBD核心片区的楼宇在层层长高,目力所及处。那片超甲级写字楼里的星星点光,目前还照不清这片低矮的百年旧城。

从200多年前似“清明上河图”般的乡间集市。100多年前的鱼珠墟,到后来疍民上岸聚居的渔民新村,李萍和父母、祖辈亲历了鱼珠的兴衰,60多年前黄埔建区的区府所在地。

2014年、鱼珠成为广州市首个由市财政出资的“三旧”改造项目、正式开启改造。今年4月中下旬、当地居民开始挑选回迁户型。如果改造顺利、不久的将来,鱼珠旧城将以广州第二CBD黄埔临港经济区首期启动区的身份,重回城市主场。

正在拆迁的鱼珠旧城

从广州黄埔大道东一路向东,早已高楼陆续拔地起;高楼过尽,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两番景象:紧邻天河的原鱼珠木材市场地段,便是杂草丛生间一片矮墙断垣,路过正在建设中广州第二CBD鱼珠片区,占了一整面墙的红底黄色“拆”字。

这是4月里的一天。踩过泥泞的路面走上一段,从黄埔大道东转入鱼珠旧城的水泥路面满是裂缝,这也是鱼珠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办公点,就到了鱼珠九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路口两边各有两堆建筑废料。今年3月28日,“仪式过后,工地就(暂时)没有动静了”,科学城集团入驻鱼珠旧城改造项目暨展示中心动工仪式在附近举行。李萍说。

早在2011年5月。鱼珠旧城改造项目就已完成第一轮居民征询工作,于2014年正式启动改造,彼时同意改造的户数占征询总户数的98.35%。此后长达七年里。没想到现在还没见踪影”,李萍亲见村里的房屋被拆拆停停,“原以为这次动工后就真的建回迁安置房了。5月中旬、她担心这一次拆迁工程又再延期,李萍告诉南都记者。

“70后”李萍往上三代都在鱼珠旧城长大,结婚以后仍然居住这里,两个小孩也在附近上学。

2019年11月。搬进九沙社区中心附近一排两层高的安置房,李萍一家四口签约同意拆迁后,就搬离原来19平方米的平房,暂住的单间大约30平方米。站在她家门口,每天肉眼可见河涌对面的鱼珠写字楼群慢慢长高。

这一排两层平房原来或为商业所用、临时安置于此的居民在棚下的有限空间晾衣服、摆沙发;种上花花草草和蔬菜;或用渔网圈起摆放林林总总的物什,门口屋檐普遍搭了雨棚。

通往九沙社区入口的左侧,是一片早已拆得七零八落的废墟,穿过这条可以入画的路的尽头,是一条两旁长满高大榕树的马路。

在一块已经夷平的空地上,停了多台汽车,地面蒙着大幅绿色纱网,还插有3月底科学城集团在这里举行动工仪式时留下的白旗,堆有一排木架。附近除了一栋斑驳的9层高旧楼外墙挂着巨幅“拆”字,现场暂时看不见挖掘机、打桩机或铲车,昭示这里即将拆迁外。

消失的百年鱼珠墟

李萍的手机相册保存多张已过胶的旧相片。其中一张拍于1993年7月,近处江面是一条龙舟,不远处是一排搭建在江面上的木棚屋,两艘木艇,那是她幼时的旧居。

“小时候我们就住在江上棚屋,放学回来常常走到码头就跳下江里摸鱼虾。后来这里慢慢被政府填了,我们就不敢下水里玩了”。李萍称,她已有30多年未曾游泳。

在李萍的记忆里、这里的酒楼也是最出名的,鱼珠才慢慢衰落”,广州几乎好多物资都在这里出售,鱼珠墟是繁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后来大沙地也发展了。

《广州文史》记载、就是站在鱼珠墟大埗头向东望到的景观,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东海鱼珠”。当年在这里有一条中山公路可乘车到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区亦有一路至鱼珠的公交车。

水路通、鱼珠墟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那些年,陆路通。鱼珠的三条街中、其中一条是沿江边东西走向的直街,建在江边为方便人员上落船和货物装卸,南侧江边的店铺都是前铺面后埗头。鱼珠墟里的店铺经营布匹、成衣、粮食、食品、水产、百货、日杂、山货、五金、建材、器皿、金饰、粮食加工、民国时期甚至曾有妓院等等,作旅馆。

餐饮方面、除小食店、大排档外,上规模的茶楼饭店有红棉、南国、八景、庆南等六家。人气最旺的红棉茶楼是一栋两层高的临江建筑、离江边只有10米多,门前有一棵两人合抱大小的高大红棉树。坐在红棉茶楼靠江边的座位。尽收眼底,窗外江上船只点点。

如今仍居住在九沙渔民村的陈叔。今年61岁,一度以出海捕鱼为生,解放后来到鱼珠,祖上是住在大吉沙岛的渔民。当年陈叔和同伴外出捕鱼、狮子洋;稍远是深圳宝安西乡、珠海,“出海一趟往往半个月”,近的去莲花山,更远的到过香港澳门。

“那些年,珠江里还有‘海鲜之王’三泥鱼(即鲥鱼),当年十多元/斤。如果还有野生的,如今基本已经绝种,估计起码得上千元一斤”。靠着捕鱼为生,陈叔养大一子一女。

上世纪80年代,政府出资填江,每栋占地面积大约64平方米,在鱼珠建设九沙围渔民村,在这里盖了121栋2至3层的楼房。陈叔获得其中一栋,如今与儿子一家仍住在这里。

自从2014年再次启动拆迁至今、鱼珠旧城的渔民村暂未搬迁仍保持完整,留下残墙断垣,其他多个居民住区不少人去楼空,还有仍然充满生机的家养绿植。

留城老渔民的尴尬谋生

亲历鱼珠旧城的繁华与衰败、人到中年的李萍,但多年来始终住在鱼珠,虽在广州其他地方也有一套小房子。这里有她难以割舍的情结和情怀。

爷爷奶奶是渔民;父亲是下放知青,婚后在公社上班,回城后分配到荔湾区的广州钢铁厂工作;母亲也是渔民。

“我们家早期没有渔民证,后期才有居民身份”,属于半居半农。在李萍的记忆中。当年鱼珠的居民多以打鱼为生,都拿去墟上卖了,“自己是不舍得吃的”,但只要打到稍微好一点的鱼。

李萍上中学时,就回到珠江摇艇搭客,母亲在公社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存,父亲生病。

“那时黄埔港好多大船、或者到江对岸”,我母亲摇一艘可坐六七个人的小艇,带他们去坐大船。李萍说,当年从事这样的工作比在公社收入高。不过,由于小艇社属于集体企业,李母到退休年龄后仍属于临时工,没有退休金,唯有靠自费买的农转居社保,“她从50岁退休后开始拿400多元/月的退休金,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才有大约1000元/月”。

{keywords}

李萍称。鱼珠一带的老年渔民,“基本上都是这般没有足够的退休金,手停就口停(即没干活就没饭吃)”。

李萍现住的安置房一墙之隔,是一对姓李的七八旬老人。平日里,两老每隔一两天就出珠江打鱼摸螺。头天夜里七八点,凌晨两三点起床出发,再睡个回笼觉,老人们就睡觉了,大约在早上六七点回家。

李老太告诉南都记者。他们每次出渔大概可以打回两三百斤的螺。如果有鱼。就趁早拿出附近市场卖,或者在附近路边摆摊。

“这几年珠江水质好了,但打来的鱼还是有汽油味。年轻人一般已经不吃这些鱼,有的老人家习惯了,可能还会吃;也有吃不完的,会去附近摆摊,以两三元/斤的价格卖给市民用以喂鸡喂猫”。李萍说。

4月里的一天。上午9点多,李老太坐在家门口的矮凳上挑选坏掉的螺。在她面前,里面装的都是她和老伴凌晨去打的螺,还有几袋撑得满满的蛇皮袋。

将螺洗净后,带壳售卖大约两三元/斤。如果时间足够、老人们就会拿根长针,一只只将螺肉挑出来。不带壳的螺肉,能卖七八元/斤。在渔民村的白天。这里除了多张露天桌椅有老人围坐打牌之外,也有几对老人就在巷子里支起小桌子挑螺肉。

老人们表示。打回的螺大约每次能卖三四百元,两人一起出珠江一趟。但除去后期清洗或加工等工序,实际平均每人一天大约收入一两百元。

这样的收入显然不多、所以不少老人会在白天去捡拾废品,挣点零花钱。在渔民村,一些居民自行搭建的一些棚架下,就堆有一些可以回收的废品。

居民期待尽快拆迁住楼房

即便上岸多年,九围沙渔民村的居民仍喜欢在江上搭棚。

在临江一带支起棚架,用以摆放杂物,废品,木柴,或者设土灶。再看江里、也有少部分人家以钢架搭棚,有的用于养鸡养鸭;晾晒衣服;也有的仍有个别老人在其间居住,生火做饭;亦有的用于放置木艇。

江面上,除了多艘木艇,偶尔也泊了货船。村对岸的黄埔临港经济区起步区。看上去触手可及,如今已有多栋高楼投用,部分在建。紧邻鱼珠,与鱼珠接壤的一部分天河金融城一线临江商业物业的大平层,目前报价8万至12.5万元/平方米不等。

天天对着一江之隔从工地变身金融CBD,渔民村的居民无不热盼鱼珠旧城早日拆迁。

“我们绝大部分居民都已签约同意改造、就等着政府尽快安置拆迁,有的甚至已经签约两三年,我们好早点回来居住”。陈叔说,按照拆迁协议,他家大概可以分到190多平方米的建面。而这也几乎都是鱼珠旧城改造里,能分到最大面积的居民。

李萍的母亲属于最早“渔转居”的那批居民、政府在岸上给她母亲分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平房,多年前她家的棚架被拆。在这次改造以后,能分到的也将是一套30多平方米的回迁房。按照此前居住的房子,李萍只能分到19平方米,李萍需自费购买差额面积,改造以后最小户型是建筑面积26.88平方米。

投资15亿

鱼珠旧城变身广州第二CBD

作为黄埔临港经济区首期启动区的一部分、总用地面积76801㎡,鱼珠旧城改造项目投资总额为14.8266亿元,涉及居住人口1657人、1040户,现状总建筑面积9.4万㎡。改造后、融资区住宅包含预留九沙社区安置住宅3万㎡,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302251㎡,其中安置区115566㎡、融资区186685㎡。

根据规划。改造后的九沙社区所在位置将打造成滨江公园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配套文化、体育、休憩类等公益性服务设施。鱼珠旧城的居住配置包括菜市场、文化站、健身房、星光老年之家、沿街商业、一所9班幼儿园等。鱼珠旧城改造范围南北两侧分别规划新增地铁25号线茅岗站、30号线鱼珠街站。加上周边原有的5号线、13号线鱼珠站,未来这里将会变成为4地铁上盖的新城。

在此前招标改造主体单位时,还需具有引入世界500强投资企业的招商经验,鱼珠旧城改造项目要求改造主体单位除须有三旧改造经验、房屋征拆经验之外。

按照规划。要求改造主体需有产业经营经验,鱼珠旧城改造范围内的物业定位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需具有涉及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研究、开发;智能联网汽车相关技术服务;计算机硬件的研究、开发;无人机系统技术服务;智能机器系统技术服务等其中两项相关产业的参与经营经验。

作为广州市“三旧”改造政策实施后首个获批的旧城改造项目,高标准建设鱼珠湾总部聚集区、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创新区、打造新贸易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鱼珠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是广州市的重点推进项目,也是黄埔区推动广州第二CBD建设。

今年3月底。科学城(广州)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鱼珠旧城改造项目。与在建中的黄埔临港经济区相呼应的是。刷新鱼珠CBD的天际线,一栋限高390米的超高层写字楼,不久的将来,一栋限高240米,建设两栋超200米高的建筑,鱼珠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也将建设融资商业兼办公区。

从百年旧城到广州第二CBD黄埔临港经济区起步区。另一个全新的摩天大城即将从纸上照进现实,鱼珠旧城即将湮没在历史深处。

南方都市报(nddaily)、咩事(nandugz)原创报道

出品:南都创意中心南都地产生活新闻部

统筹:黄翠萍廖艳萍

采写:南都记者邱永芬

摄影:南都记者张志韬

视频:南都记者张志韬廖艳萍实习生刘子晴李嘉宜

出镜:南都记者邱永芬廖艳萍

视频剪辑:实习生谢晓蕊刘子晴

{keywords}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高潮“深圳龙华便宜的小巷子”富厚

深圳龙华便宜的小巷子

2024-05-09 07:40:30 | 来源:收每新付新闻网
小字号

深圳龙华便宜的小巷子

一、小巷子的简介

一、小巷子的简介

深圳龙华有很多小巷子。这些小巷子隐藏在繁华的都市之中,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购物、品尝美食的好去处。这些小巷子通常环境幽静。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气息。

二、小巷子的特点

二、小巷子的特点

  1. 价格便宜:小巷子里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都能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是食品、日用品还是衣物。这是因为小巷子的商家通常会利用租金便宜的优势,从而降低售价,降低成本。
  2. 种类丰富:小巷子里的小店数量众多。从特色的美食到独特的衣物,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从传统的工艺品到现代的电子产品。
  3. 文化氛围:小巷子里的店铺通常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卖的是当地传统手工艺品,充满了文化氛围,有的则是复古风格的店铺,有的卖的是地方特色小吃。
三、小巷子的优点

三、小巷子的优点

  1. 价格实惠:相比于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小巷子里的商品价格更加亲民,适合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2. 体验独特:在小巷子里购物,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大商场的购物氛围,感受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3. 交通方便:小巷子通常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都非常方便,无论是公交、地铁还是出租车。

四、如何找到小巷子

想要找到深圳龙华的小巷子并不难,可以通过地图软件搜索附近的“巷子”或者“老街”等关键词,或者询问当地居民,他们会很乐意为你指路。

总的来说,深圳龙华的小巷子是一个购物、品尝美食的好去处,值得一去,价格便宜、种类丰富、文化氛围浓厚。

深圳最中心,物价却最便宜的城中村!60万人都爱这

说起龙华

总有那么几个标签:

“关外”、“睡城”、“电鸡”

但它也有“反差”的一面:

“三和大神”的神秘传说

闹市中的花街和二手书店

60万平方米的商业“巨无霸”

最“正统”的龙华在这~

【龙华街道】

-村多-

龙华街道常住人口60w+。其中下辖22个社区,在深圳仅次西乡和新安。

处于龙华中心的“三景”(景乐、景龙、景华)、三联和弓村,是打工人最多的城中村片区。

一眼望去,主打一个“你家阳台就是我家阳台”,间距不足几米,旧村新楼花花绿绿、层层叠叠。部分居民楼被平台或二房东拿去精装改造,转手租金就翻一倍。

-车多-

村多、车也多,人多。日常出行,走在路上就得时刻悬着颗心。

非机动车道少、人车混行、随机窜出的电动车让人防不胜防,加上城中村密集的楼房、狭窄的小巷。

但在龙华生活也不能没有电动车、对“有车一族”来说,无论是上班通勤,还是下班接送,真的可以提升在龙华生活的幸福感。

“在红山上班,骑电动车15分钟就能到。”

“平时下班,顺路就能接孩子放学。”

附近只有一个龙华地铁站、打车又太近,走路太远,电动车是最好的选择。

电动车成为“出行标配”。实实在在地扩大了龙华人的生活半径。5公里范围内。龙华人的选择也就多了起来,电门一拧就到了,想去哪买点东西。

因为“村”太多,店铺大都沿街开在城中村的一楼。几乎每条街都有肠粉、猪脚饭,还有车行、便利店、理发店......

自选快餐也向县城看齐,12块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相对实惠。理发店比商圈里便宜得多,单剪只要20元。

城中村周边就是华润、百佳华等老商场,还有汇海广场,常年促销打折,和老龙华人常去的大润发。

服装不分季节。这些商场几乎涵盖了打工人所有需求,还都很便宜,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keywords}

要说周末放松,龙华人首选壹方天地。60万㎡商业“巨无霸”,一圈逛下来至少得一个下午。

到了晚上、是龙华街道专门的划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不用担心卫生问题,A区都是小吃夜宵。

除了日常生活和消费,龙华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十分丰富。

龙华公园旁,开了20多年的外来之家旧书店就藏在这里,是深圳最早最大的二手书店,就藏着一条“宝藏街道”——公园路。闲暇时到这坐坐,总能淘到喜欢的书。

沿着彩虹阶梯而上、周末午后和三五好友来这看书喝茶,咖啡、酒馆、茶室、露天影院全都聚集在这,很是惬意,晚上还能露天观影。

公园路另一边是一整条200米的“花街”,几十家花店门口都放着不同种类的鲜花绿植。

花街以鲜花批发为主,零售价比外面要便宜得多。最低5元就能买到一小盆多肉,50朵玫瑰泡泡40元不到。

一个人读书,也可以去深圳书城(龙华城)。无论什么时候来,总有人在这读书,一个保温杯,旁若无人,一待就是一天。

到了晚上、斜对面的龙华文化广场更是人山人海,“广场舞文化”留存至今。龙华几乎每片广场、社区公园、甚至街边空地,都能看到这些“舞者”的身影。

大爷大妈们生怕错过时间,主打一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包”,还没吃饭就先把东西放这占位。

年初刚开的龙华文体中心就在文化广场后边。是龙华区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馆,打球、跑步都能来这。

如今龙华变得越来越来好,离不开一代代“深漂”的奋斗和建设,配套设施也愈发完善。

90年代工厂盛行。无数“打工仔”涌入深圳,龙华一度是深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

龙华汽车站。也是深漂的第一站,既是他们的终点站。2002年9月正式营运,每天807个班次迎来送往19个省份外出打拼的年轻人。

到现在,还能看到手拉行李箱、肩背大小包袱的外地人来来往往,站前广场上,口音天南海北。吃着5元一份的快餐、讨论着哪的工作薪资高,待遇好。

有人说,“有多少人走出过龙华汽车站,就有多少人走进过工厂流水线。”

不远的奋斗者广场、2020年在三和人才市场原址之上重建,曾是“三和大神”的聚集地。

“踏实工作的人都很傻,没有自由。”日结工作,即便流落街头也活得潇洒自在......现在看来,上一休三,“大神”们真的是领先打工人十几年的精神状态。

现在“厂仔”少了、但“奋斗”精神却在这里流传,“大神”也不见踪影,外地人仍会选择龙华作为深圳的第一站。

现在的龙华,早就不是十几年前那个“关外”。

“宇宙中心”,未来可期。

{keywords}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