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illa/5.0(compatible;Baiduspider/2.0; http://www.baidu.com/search/spider.html) 污浊“塘厦林村旧围巷还有吗2023”抵赖

塘厦林村旧围巷还有吗2023

2024-05-08 12:22:10 | 来源:滑法洗这新闻网
小字号

《塘厦林村旧围巷还有吗2023》

一、背景介绍

一、背景介绍

塘厦林村旧围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然而、旧围巷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旧事物逐渐消失。本文将探讨旧围巷的现状以及是否还存在。

二、现状分析

二、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目前塘厦林村旧围巷已经不复存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围巷也不例外,许多传统村落逐渐被拆迁或改造。虽然有些地方可能还保留着一些旧围巷的痕迹,但已经无法与原来的面貌相媲美。

三、影响与意义

三、影响与意义

旧围巷的消失对于塘厦镇的历史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失去了这一历史遗迹。人们无法再直观地了解过去的景象和生活方式,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和文化也带来了困难。此外。旧围巷的消失也意味着传统建筑和文化的流失,对于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建议与展望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我们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于传统村落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在城市化进程中。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应该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历史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建立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

展望未来,类似旧围巷这样的传统村落和历史遗迹将会越来越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因此、加强保护和传承,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根据我们上面内容,小编觉得:塘厦林村旧围巷已经不复存在,这对于历史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力度,让它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纵深|老围旧村“新”出路

美丽乡村是品质东莞的硬核。在乡村振兴和品质东莞的大潮下,各镇街尤其注重改善村居环境。

在樟木头。将闲置率达到九成的老围旧村,一纸“乡规民约”,新四油榨村“无中生有”,20多年的“垃圾村”从此成为历史;在横沥,走内涵式乡村振兴之路,扭转塘吓埔“垃圾围村”困局,打造成为乡村文旅网红点。

乡村振兴。又留得住乡愁,既融得进城市。

近年来。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方面下苦功使巧劲,东莞着力补短板。各镇街以打造高品质环境为目标,对全村资产进行升级再造,进一步盘活旧村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发展,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基础优势。

樟罗社区塘吓埔村

告别“垃圾围村”

【塘吓埔村民小组推行“乡规民约”,规范出租屋管理,近20年“垃圾围村困局”得以解围】

“被叫了20年的‘垃圾村’、我们很无奈。”10多天前、樟罗社区“两委”委员、塘吓埔驻村干部张金奎长舒一口气,解决了“垃圾围村”的“老大难”问题,塘吓埔村一口气清理掉近60车垃圾。

塘吓埔是樟木头镇的老围旧村、全村60来户、200多名户籍人口。原住村民搬离后、困恼社区管理和附近住户已久,旧村常年卫生差,安全隐患严重,90%的租客都是废品收集人员。

货车司机王先生租住塘吓埔旧村20余年。治理前村内的巷子、空地、树林到处堆满废品,环卫工人和收废品的租客常在“清”与“堆”之间周旋,环境恶劣且火灾隐患大,他说。“以前收废品的很多、但清了过一段时间又有了,也经常清理,反正清不完。”

张金奎告诉记者,塘吓埔旧村早期的租客,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废品收集人员越来越多,还经常焚烧泡沫、电线,很多务工人员搬离,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村居环境越来越差,公用区域被占用。

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塘吓埔成了废品回收人员的聚集地,“垃圾围村”愈演愈烈。

“老围旧村是人居环境整治痛点。治理难点、卫生黑点。”樟木头镇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周伟智介绍。老围旧村由于早期发展较快,管理难度较大,居住的本地人少,大多以出租为主。对分布在老围旧村、以收集废品为生的外来居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缺乏处罚依据,是治理的难点。

为改善村居环境。樟木头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加大对村民约束,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主抓手,通过乡规民约。其中,召开股东大会,樟罗社区联动塘吓埔村民小组,推出“出租屋管理规定”。

“乡规民约”规定。用作垃圾清运费用,做好出租屋内回收废品人员退租和搬离工作,村民需在7月1日前,否则将暂停或扣除房东村委会和村小组的福利,并不再将出租屋租给废品回收人员。

居民张春祥在旧村的房子长期空置。他都不愿意以低廉的租金换取沉重的安全事故代价,有不少收废品的租户找他。张春祥告诉记者、这笔钱出自村集体,村里每年拿出10多万元清运垃圾,等于自己也要支付这笔费用,作为股民。

“现在已全部清理完、以后不会有了。”乡规民约扭转“垃圾围村”困局、让塘吓埔人居环境迈上新台阶。张金奎告诉记者、目前,塘吓埔旧村城市更新项目已经立项,走上了美丽乡村建设新道路。

张金奎说,塘吓埔集体经济薄弱,2002年村集体收入仅450元/月。为了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张金奎当选村长后,村集体经济逐步好转,并对外招租,整理、征用村民闲置用地。令塘吓埔村民充满期待的是,届时村集体年收入将增至近1000万元,土地、物业将回归村集体,到2025年集体土地租约到期。

樟罗社区塘吓埔村

旧村“文艺复兴”

【新四油榨村着力补短板,增添更多文化元素,打造成为具有东莞特色的乡村“网红打卡点”】

融得进城市,留得住乡愁。美丽乡村是品质东莞的硬核。

同样是老围旧村、横沥镇新四油榨村着力补短板,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面下苦工、使巧劲,打造成为具有东莞特色的乡村“网红打卡点”。

新四村位于横沥镇东北面,由油榨村、小田头、小坑尾、黄塘四条自然村组成,户籍人口2366人,2020年村组两级总收入4010.9万元,外来人口接近3万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较遗憾的是、村里没有自然风光,缺乏原生态文旅资源,没有历史人物,我们只能‘无中生有’。”新四村党委书记周学伦介绍。

记者了解到。新四油榨村曾在1958年被洪水冲垮,房屋大多是20世纪60、70和80年代建起来的。如今、不少户籍村民已经外迁,房屋空置率近九成。为此。取名“678艺时代”,村里围绕老房子做文章,旨在通过文化创意复活旧村,借鉴国内不少文创园数字化命名的思路。

由于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且大多是20-35岁的年轻人,有5万多外来人口,新四油榨村一公里范围内。另外,这里靠近东莞职教城。

为了吸引年轻人。并融入现代创意商业业态,保留村落历史样貌特色文化,以文创艺术人才入驻、改造休闲特色空间为发展核心,打造现代乡村振兴的艺术综合体,“678艺时代”坚持前卫、创新的视角。

走进“678艺时代”、随处可见纸飞机、超级马里奥、飞人乔丹、魂斗罗、周星驰系列电影、赛博朋克等元素的创意墙绘。荒废的小池塘新建了创意廊道、照相馆、麻将馆、小卖部、游戏厅、功夫仓等复古场景都能让游客“穿越时空”,闲置空地改造的音乐舞台。

自今年参与“牛年留莞游牛镇”一日游后。“678艺时代”开始走红,高峰时期,日渐热闹起来,成为横沥乃至东莞特色网红景点,一天近2万人前来“打卡”,让横沥沉寂多年的新四油榨村。

“无中生有”的“678艺时代”,走内涵式乡村振兴之路新的探索和尝试,是东莞老围旧村增添文化元素,为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带来活力。

“678艺时代”的创意涂鸦(“678艺时代”供图)

环境产业齐飞

【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与实体经济壮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一步助推老围旧村形成环境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新四油榨村的探索很具代表性。”横沥镇相关负责人直言、新四油榨村“678艺时代”并非简单的旧村改造更新,也不是单纯的产业项目招引,对全市老围旧村改造、乡村振兴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有别于一般的旧村改造,而是一个有集体主导推进、村民深度参与、项目市场运营的新的合作模式。

新四村早期缺乏规划,导致土地零散,碎片化严重。2014年以来、为辖区重点企业增资扩产,通过统筹、整合连片闲置土地,优化全村产业结构奠定坚实基础,调整出200多亩集体土地,新四村启动全村规划编制工作。

“华闽、明月、诺正、联成、伸东等企业在新四村从小做到大,以前厂房比较分散。租用厂房扩张后,另外租厂房。通过新建厂房,这些企业可以把研发、生产、销售等集中在一起,既能改善企业形象,又降低管理成本。”周学伦告诉记者。

优质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新增就业人口,带动新四村出租屋和商贸的繁荣,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对新四村商业消费、休闲配套提出新的要求。

“678艺时代”项目的应运而生。相互促进,为企业员工休闲消费,提供好去处,与实体经济的壮大相辅相成。

周学伦介绍。实行“公开招股、自愿认筹、市场运营”的方式,占股49%,占股31%;全村680名村民,新四油榨村“678艺时代”项目,由本村5位有家乡情怀的创始人发起招募。最后运营团队认筹参股,占股20%。三方组成专门的“678艺时代公司”,实行村民持股不决策、专门团队进行运营,其中的项目维护、招商、运营等全权由项目团队负责。

“这样一来、村民不仅有房屋统租的收入,将来还可能有入股分红。”周学伦说,在项目运维管理、店铺招引等方面向本村村民倾斜。市场化团队不仅仅是“打工的”,也是股东,其原生动力也会增强,确保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和盈利性,能把“678艺时代”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

得益于这种“群策群力、全民参与、市场运营”模式。就基本完成一期项目的房屋统租、项目设计、改造施工等流程,短短6个月时间,让“678艺时代”在2020年9月成立公司基础上。

按照规划、除了一期文创街区,二期还将打造文创工场,三期计划开发民宿旅游等,占地约255亩的新四油榨村“678艺时代”项目。

“美丽风景”渐变“美丽经济”。在以“环境提升”为主的乡村振兴项目推动下、昔日的老围旧村,更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文旅村”,不仅告别过去落后村的旧形象。

得益于村容村貌的大幅提升。新四村产业项目“风生水起”。该村正在落实大水塘村、小坑尾及村委会近5万平米厂房项目建设。进一步助推新四村形成“环境与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满足华闽、明月、诺正、联成、伸东等企业的生产需求。

官仓社区客家古建筑群

资产升级再造

【环境提升看似花钱,其实红利多多,它是对所有资产的升级乃至再造】

“艺术家的入驻。激活了官仓客家文化。我们正在与商家洽谈民宿与旅游。”前不久。樟木头首个村级“文艺家之家”在官仓社区启用。该镇文联主席聂艳告诉记者。这一举措,也悄然带动官仓特色旅游业发展,不仅为文艺爱好者搭建沟通合作平台。

樟木头是东莞唯一的纯客家镇、保存了150多栋客家古建筑群,官仓社区客家历史悠久。曾经,有的甚至倒塌,客家古建筑群闲置多年,社区房屋老旧、客家文化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侵蚀和挤压。

记者了解到。官仓社区以打造特色精品社区为契机,一项项精准“手术”让社区旧貌换新颜,努力打造客家文化传承集散地和新型智慧社区,围绕本地特色和“三家巷客家古村落”,投入2500多万元启动人居环境改造。

官仓社区客家古建筑群

晨光融融。孩童在沙池和滑梯上玩耍,游客多了,观音山下的官仓社区,人气旺了,美景和人居交相辉映……“如今官仓社区宜居、宜业、宜游,也让居民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校园传出朗朗书声。

官仓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小芝告诉记者。这是客家人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官仓社区的改造,也着眼于当地百姓的“生活”,并让百姓在社区改造和文化保护中受益,着眼于“客家文化”的保护。

{keywords}

在乡村振兴和品质东莞大潮下,东莞尤为注重改善村居环境。

林村社区是塘厦镇经济高地,也是排在东莞前列的经济强村。在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喜欢看来,也以间接分红的方式,不仅在提升村民精神满意度,高品质环境,潜移默化增进村民物质获得感。

2020年下半年以来,塘厦镇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作为全镇经济实力排名第一的社区,林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自然走在前列。但启动整治,是村民的思想认识,面临的最大难题。

“不少干部和群众不理解,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搞环境,怕影响年底分红。还有部分老同志说,林村已经是塘厦最靓的了,为什么还要去提升。”为了凝聚思想共识。李喜欢组织干部群众前往深圳和横沥、茶山、清溪等地学习取经,深层次感受人居环境的效果和意义,解决短期“阵痛”。

在这轮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林村投入3亿元在道路升级、交通出行、河道整治、村容村貌方面积极探索。推进10条道路升级。重点打造农业公园项目,外来的考察学习团络绎不绝,建成5个停车场,人居环境发生了看得见的提升。

从学别人。全村上下有了新的认识:环境提升看似花钱,到被人学,是林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其实红利多多。它是对所有资产的升级乃至再造。

“有形的、无形的都在升级。我们正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抓紧培育新动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喜欢说。

文字:吴金华

摄影:吴金华

编辑:张东昌

本文来自【东莞时间网-i东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keywords}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烘托“东莞中堂镇小巷子”干犯

东莞中堂镇小巷子

2024-05-08 12:20:10 | 来源:交自防要新闻网
小字号

东莞中堂镇小巷子

提到小巷子。这里保留了许多老建筑和文化,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里面有种古老和神秘的感觉,也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到当地的民俗和文化。那么今天。探寻一下它的独特魅力吧,就让我们走进东莞中堂镇的小巷子。

小巷子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这里的许多古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中堂镇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些建筑中、你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这些都是工匠们智慧的结晶。

小巷子里的生活气息也是非常浓厚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当地居民在这里生活、工作、娱乐。你可以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这些生活气息也为小巷子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让这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小编认为。小巷子的美食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这里的居民非常善于烹饪。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制作出许多美味的食物。在这里。如糖水、糕点、小吃等,你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非常健康营养。

结合上面内容、总的来说,东莞中堂镇的小巷子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这里的历史文化遗产、生活气息和美食都为这里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魅力。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东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小巷子,相信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美景和人文所吸引。

槎滘鱼包、蚬肉饭……舌尖上的水乡

槎滘鱼包、蚬肉饭……舌尖上的水乡

“现在很多东西都很好吃。可是最让我牵挂的还是家乡这里的美味”。在距离东莞市区12公里外的中堂。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太太讲出这样一句话。中堂作为东莞有名的水乡。都能享受到鲜美的水产,让当地的居民无论春夏秋冬,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凭借着水乡人长久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不少水产的精彩吃法,其中不可不提的传统美味就是鱼包和蚬肉菜式。

{keywords}

家常便饭里的珍鲜

在中堂这个人人都善于做水产美食的地方、想要做出一道值得大家点赞的美食不是那么容易的,又要营造诱人的口感体验,既要保证食物的鲜美。所以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流传下来的都是“珍珠”一般的美食。

相传,并且是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食品进贡给皇帝,鱼包在唐朝就已经存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鱼包才慢慢出现在我们老百姓的餐桌。80年前鱼包出现在中堂槎滘。百味全无”的美誉,经过当地鱼包师傅的不断改进,并且还获得“槎滘鱼包”的专称,获得了“食过槎滘鱼包。

位于中堂槎滘市场的“肥萍鱼包”就是槎滘第一间鱼包店。因为一直坚持手工制作和独特的馅料,为大家所称赞。“虽然没有试过上贡给皇帝的鱼包,但是我们的鱼包味道在这片也是数一数二的。”“肥萍鱼包”的老板娘黎见萍自信地说。

萍姨用擀面杖将纯鱼肉敲打碾压成薄如宣纸的皮、细心地包裹成一个个小巧的鱼包,再选优质的猪肉、腊肠、冬菇等做馅。“鱼包的皮只可以用鲮鱼的鱼肉、会影响口感,因为它那时的胶质和弹性最好,而且做的时候不可以加面粉,秋后的鱼最佳。吃的时候最好一啖入口,皮会越嚼越香甜”。

包好的鱼包外形很像我们常吃的云吞、鱼包造型更通透有型,香味也更绵长,可是相较于面粉包裹的云吞。很多闻名前来的“老饕”都惊叹“外皮爽口弹牙、令人回味无穷”,内馅鲜香美味。

1980年萍姨就已经开始鱼包的制作。至今已经38年。“现在槎滘鱼包成为很多来东莞的人的伴手礼。除了周边深圳、广州有很多人开车来槎滘找鱼包吃。更有些一次性买几十盒带走”,这几年还有香港、新加坡、加拿大这些地方的人过来尝鲜。

中堂除了有名满东莞的槎滘鱼包外。更有不少需要“老中堂”带路才能找到的正宗的食肆。蚬肉作为水乡地区特有的产物。所以也是水乡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便饭”,因为一年四季都可捕捞到。在中堂三涌不起眼的民宅群里、村民都会告诉你“要吃地道蚬肉饭,就要去新新餐厅”,细窄的小巷外停放着周围各市车牌的车辆,就有一幢不起眼的三层住宅楼格外“热闹”,在村头问一下。

“我们的蚬肉饭就有些类似我们中堂的龙船饭,都是材料拌到饭里。将蚬肉、猪肉等材料用油爆香,然后拌进米饭里面。不需要太多复杂工序或者材料,就可以有种独特的香味。”现在大学毕业后,在新新餐厅里帮忙的郭伟文介绍道。

“他们家料足味正、我都吃了十几年了,现在我们都退休了还是很喜欢约在一起来吃。”在二楼包间。城区都吃不到,他们的麻油手撕鸡,芋秆水瓜汤都很不错,几个从东华小学退休的老师开心不已地介绍起新新餐厅的各种美食:“除了蚬肉饭、蚬肉粥,地道的水乡取材、水乡味道。”

河鲜丰富东莞独一无二的水乡菜

中堂除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老店。也有将口味不断优化的现代酒店。有39年历史的中明酒店。而味道都颇为惊艳,包含了中堂多种特色水乡美食。“我们曾经走过附近大大小小的镇,去寻找最好吃的水乡美食。”中明酒店的副总兼餐饮主管杨远雄说。

作为国家五钻级酒家高级评审员、中国烹饪高级评审员的杨远雄、对中堂的特色美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堂的河鲜资源丰富、得天独厚,形成东莞独一无二的水乡菜。配料多用姜丝、菜头、芋合。佐以陈皮、胡椒粉。我认为水乡菜是有特定的乡情在的。吃了也有保平安的寓意在,譬如咸汤圆,就是利用了白切鸡的汤汁加工而成。”

无论是藏于深巷,还是立于闹市,中堂都凭借自己特有的地域优势创造出口味独特的水乡菜,吸引了各地的人前来“寻宝”。

传承“记忆味道”

中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镇,美味佳肴不胜枚举。目前,中堂有很多传统美食正面临着一批“老人”换“新秀”的关键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这份“正宗”能否保持不变,一直流传下去?

在中堂,传统正宗的美食大部分都出自家庭作坊。为了可以将美味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在传人自己可以真正“掌勺”的时候,他们一般都要求传人在店里做帮手协助几年甚至十几年,老一辈也还会在旁协助,保证美食味道的平稳传承。萍姨的鱼包和新新餐厅就正面临着“新旧更替”之际。

新新餐厅老板的两个儿子郭靖民、郭伟文、在提到新新餐馆时也是一脸的自豪,大学后都从外地重新回到三涌这个小乡村。“我们餐厅虽然位置偏远,除了周围街坊和回头客,特地找上门来吃地道水乡菜的”,也有很多是被吃过的人推荐来的。

这家不起眼的私房菜确实吸引了不少名人前来。除了有香港明星和CBA的球员来过、被熟人引荐到新新餐厅拍摄“水乡美食”专题,美食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蔡澜2011年曾到东莞拍摄美食节目,而且还因为店里菜式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蔡澜再次前来,特地为这家店颁发“促进美食”荣誉证书。

虽然新新餐厅也获得了不少的肯定,他们两兄弟都比较迟疑,可是在提到有没有打算把美食带到东莞城区,让更多的人可以品尝到水乡美味的时候。“我们曾经有想过。可是因为我们很多菜式都是依赖本地的食材、我们都决定暂时应该不会有那方面的打算,综合考虑下来,而且市区铺租也较为高昂。”

相对于新新餐厅的保守,店里除了可以上门购买,并且还在中堂镇区开起了分店,还提供快递服务,萍姨的鱼包店就显得“潮”很多。萍姨的鱼包现在一般都是45元60粒。“在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每个鱼包都有两拇指大小、1块钱就有12粒。”说起价格、一百多斤的鲮鱼才能起十几斤的鱼青,萍姨表示这几年物价上涨得厉害。“鼎盛时期槎滘村同时有7到10家制作鱼包的店面,目前槎滘村就只有3-5家了。夏天的时候就只有我们一家开,而且鱼也肥美”,那时候的鱼包更好保存,他们都等着秋天冷一些的时候再开。

萍姨的儿子、儿媳原本是在东莞市区工作、可是去年年初儿子罗嘉城就再次回到市区,几年前也回到槎滘鱼包店帮忙,和朋友合作做金融类的生意。“鱼包的传承还是挺难的。以后老一辈退下来后,而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干这种活,我们这一辈请人会很难,因为机械没办法去代替手工。”

虽然在传承上会有不一样的问题、可是这两个“老牌”的水乡美食店都有提及的一点就是,这些水乡美食也是他们很珍贵的回忆和资产,所以他们会尽力将正宗味道和传统手法都保存下来。所以说想要吃原汁原味的水乡美食,各位食客可以移步中堂。

统筹:杨静雨

文:杨静雨何永华

图:刘媚

制版:黄琼红刘艳兰

{keywords}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