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illa/5.0(compatible;Baiduspider/2.0; http://www.baidu.com/search/spider.html) 咎由自取“黄埔茅岗村小巷子叫什么”口蜜腹剑

黄埔茅岗村小巷子叫什么

2024-05-11 07:11:27 | 来源:员最晨遇新闻网
小字号

《黄埔茅岗村小巷子之谜:历史、传说与现实》

一、引言

一、引言

黄埔茅岗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村落。这里的小巷子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本文将围绕这个小巷子的名称展开讨论,探究其历史、传说与现实。

二、小巷子的历史

二、小巷子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黄埔茅岗村的小巷子名为“柳塘巷”。这条巷子始建于明代,曾经是村中的一条排水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村里的商业街巷。直到今天,巷子里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历史的窗口。

三、小巷子的传说

三、小巷子的传说

关于“柳塘巷”名称的由来,村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位姓柳的渔翁在此开了一家鱼馆。他的女儿心灵手巧,擅长烹饪美味的鱼汤。有一天,便走进了鱼馆,一位年轻的书生路经此地,饥寒交迫。柳翁的女儿为书生端上了一碗鱼汤、书生感激涕零,从此便将这段恩情铭记在心。为了报答柳翁一家,书生为村子带来了繁荣和文明。为了纪念这位书生和柳翁的女儿,村民们将这条巷子命名为“柳塘巷”。

四、小巷子的现实

“柳塘巷”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但它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韵味和特色。走在巷子里,你能感受到一种静谧和淳朴的乡村气息。如今的茅岗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访,也给这个小巷子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结语

黄埔茅岗村小巷子的名字虽简单,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传说。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这个小巷子成了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历史的气息和文化的韵味,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淳朴。让我们一同去探索这个小巷子的神秘之处吧!

坐拥4条地铁,百年渔村将大变!广州第二CBD要来了

200多年前似“清明上河图”般的乡间集市、100多年前的鱼珠墟,如今投资15亿,鱼珠旧城变身广州第二CBD,60多年前黄埔建区的区府所在地。

现在的鱼珠是什么样子?未来将如何改造?一起去看看!

每天夜里八九点之后,周边一片废墟似的”,“外面黑咕隆咚,“70后”李萍(化名)基本不再出门。

站在李萍家的临时安置房门口,目力所及处,广州第二CBD核心片区的楼宇在层层长高。那片超甲级写字楼里的星星点光,目前还照不清这片低矮的百年旧城。

从200多年前似“清明上河图”般的乡间集市、60多年前黄埔建区的区府所在地,100多年前的鱼珠墟,李萍和父母、祖辈亲历了鱼珠的兴衰,到后来疍民上岸聚居的渔民新村。

2014年,鱼珠成为广州市首个由市财政出资的“三旧”改造项目,正式开启改造。今年4月中下旬,当地居民开始挑选回迁户型。如果改造顺利,鱼珠旧城将以广州第二CBD黄埔临港经济区首期启动区的身份,重回城市主场,不久的将来。

正在拆迁的鱼珠旧城

从广州黄埔大道东一路向东、占了一整面墙的红底黄色“拆”字,路过正在建设中广州第二CBD鱼珠片区,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两番景象:紧邻天河的原鱼珠木材市场地段,早已高楼陆续拔地起;高楼过尽,便是杂草丛生间一片矮墙断垣。

这是4月里的一天。这也是鱼珠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办公点,从黄埔大道东转入鱼珠旧城的水泥路面满是裂缝,就到了鱼珠九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踩过泥泞的路面走上一段,路口两边各有两堆建筑废料。今年3月28日,工地就(暂时)没有动静了”,“仪式过后,科学城集团入驻鱼珠旧城改造项目暨展示中心动工仪式在附近举行。李萍说。

早在2011年5月。于2014年正式启动改造,彼时同意改造的户数占征询总户数的98.35%,鱼珠旧城改造项目就已完成第一轮居民征询工作。此后长达七年里。“原以为这次动工后就真的建回迁安置房了,没想到现在还没见踪影”,李萍亲见村里的房屋被拆拆停停。5月中旬。李萍告诉南都记者,她担心这一次拆迁工程又再延期。

“70后”李萍往上三代都在鱼珠旧城长大。两个小孩也在附近上学,结婚以后仍然居住这里。

2019年11月。李萍一家四口签约同意拆迁后,搬进九沙社区中心附近一排两层高的安置房,暂住的单间大约30平方米,就搬离原来19平方米的平房。站在她家门口,每天肉眼可见河涌对面的鱼珠写字楼群慢慢长高。

这一排两层平房原来或为商业所用、临时安置于此的居民在棚下的有限空间晾衣服、摆沙发;种上花花草草和蔬菜;或用渔网圈起摆放林林总总的物什,门口屋檐普遍搭了雨棚。

通往九沙社区入口的左侧。穿过这条可以入画的路的尽头,是一片早已拆得七零八落的废墟,是一条两旁长满高大榕树的马路。

在一块已经夷平的空地上、还插有3月底科学城集团在这里举行动工仪式时留下的白旗,停了多台汽车,地面蒙着大幅绿色纱网,堆有一排木架。附近除了一栋斑驳的9层高旧楼外墙挂着巨幅“拆”字。现场暂时看不见挖掘机、打桩机或铲车,昭示这里即将拆迁外。

消失的百年鱼珠墟

李萍的手机相册保存多张已过胶的旧相片。其中一张拍于1993年7月,那是她幼时的旧居,两艘木艇,不远处是一排搭建在江面上的木棚屋,近处江面是一条龙舟。

“小时候我们就住在江上棚屋,放学回来常常走到码头就跳下江里摸鱼虾。后来这里慢慢被政府填了,我们就不敢下水里玩了”。李萍称,她已有30多年未曾游泳。

在李萍的记忆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后来大沙地也发展了,鱼珠墟是繁华的,这里的酒楼也是最出名的,广州几乎好多物资都在这里出售,鱼珠才慢慢衰落”。

《广州文史》记载、就是站在鱼珠墟大埗头向东望到的景观,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东海鱼珠”。当年在这里有一条中山公路可乘车到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区亦有一路至鱼珠的公交车。

水路通、陆路通,鱼珠墟商贾云集,那些年,店铺林立。鱼珠的三条街中、其中一条是沿江边东西走向的直街,建在江边为方便人员上落船和货物装卸,南侧江边的店铺都是前铺面后埗头。鱼珠墟里的店铺经营布匹、成衣、粮食、食品、水产、百货、日杂、山货、五金、建材、器皿、金饰、粮食加工。作旅馆,民国时期甚至曾有妓院等等。

餐饮方面,上规模的茶楼饭店有红棉、南国、八景、庆南等六家,除小食店、大排档外。人气最旺的红棉茶楼是一栋两层高的临江建筑。离江边只有10米多,门前有一棵两人合抱大小的高大红棉树。坐在红棉茶楼靠江边的座位。尽收眼底,窗外江上船只点点。

如今仍居住在九沙渔民村的陈叔,解放后来到鱼珠,今年61岁,一度以出海捕鱼为生,祖上是住在大吉沙岛的渔民。当年陈叔和同伴外出捕鱼。更远的到过香港澳门,近的去莲花山,“出海一趟往往半个月”,狮子洋;稍远是深圳宝安西乡、珠海。

“那些年,珠江里还有‘海鲜之王’三泥鱼(即鲥鱼),当年十多元/斤。如果还有野生的,估计起码得上千元一斤”,如今基本已经绝种。靠着捕鱼为生,陈叔养大一子一女。

上世纪80年代。在鱼珠建设九沙围渔民村,政府出资填江,在这里盖了121栋2至3层的楼房,每栋占地面积大约64平方米。陈叔获得其中一栋,如今与儿子一家仍住在这里。

自从2014年再次启动拆迁至今、留下残墙断垣,鱼珠旧城的渔民村暂未搬迁仍保持完整,还有仍然充满生机的家养绿植,其他多个居民住区不少人去楼空。

留城老渔民的尴尬谋生

亲历鱼珠旧城的繁华与衰败、但多年来始终住在鱼珠,虽在广州其他地方也有一套小房子,人到中年的李萍。这里有她难以割舍的情结和情怀。

爷爷奶奶是渔民;父亲是下放知青、婚后在公社上班,回城后分配到荔湾区的广州钢铁厂工作;母亲也是渔民。

“我们家早期没有渔民证、属于半居半农,后期才有居民身份”。在李萍的记忆中,但只要打到稍微好一点的鱼,“自己是不舍得吃的”,当年鱼珠的居民多以打鱼为生,都拿去墟上卖了。

李萍上中学时、父亲生病,就回到珠江摇艇搭客,母亲在公社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存。

“那时黄埔港好多大船,或者到江对岸”,带他们去坐大船,我母亲摇一艘可坐六七个人的小艇。李萍说,当年从事这样的工作比在公社收入高。不过,由于小艇社属于集体企业,李母到退休年龄后仍属于临时工,没有退休金,唯有靠自费买的农转居社保,“她从50岁退休后开始拿400多元/月的退休金,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才有大约1000元/月”。

{keywords}

李萍称,“基本上都是这般没有足够的退休金,鱼珠一带的老年渔民,手停就口停(即没干活就没饭吃)”。

李萍现住的安置房一墙之隔。是一对姓李的七八旬老人。平日里。两老每隔一两天就出珠江打鱼摸螺。头天夜里七八点。大约在早上六七点回家,凌晨两三点起床出发,再睡个回笼觉,老人们就睡觉了。

李老太告诉南都记者。他们每次出渔大概可以打回两三百斤的螺。如果有鱼。就趁早拿出附近市场卖,或者在附近路边摆摊。

“这几年珠江水质好了,但打来的鱼还是有汽油味。年轻人一般已经不吃这些鱼,有的老人家习惯了,可能还会吃;也有吃不完的,会去附近摆摊,以两三元/斤的价格卖给市民用以喂鸡喂猫”。李萍说。

4月里的一天。上午9点多,李老太坐在家门口的矮凳上挑选坏掉的螺。在她面前。还有几袋撑得满满的蛇皮袋,里面装的都是她和老伴凌晨去打的螺。

将螺洗净后,带壳售卖大约两三元/斤。如果时间足够,一只只将螺肉挑出来,老人们就会拿根长针。不带壳的螺肉,能卖七八元/斤。在渔民村的白天、也有几对老人就在巷子里支起小桌子挑螺肉,这里除了多张露天桌椅有老人围坐打牌之外。

老人们表示、打回的螺大约每次能卖三四百元,两人一起出珠江一趟。但除去后期清洗或加工等工序,实际平均每人一天大约收入一两百元。

这样的收入显然不多、挣点零花钱,所以不少老人会在白天去捡拾废品。在渔民村。就堆有一些可以回收的废品,一些居民自行搭建的一些棚架下。

居民期待尽快拆迁住楼房

即便上岸多年,九围沙渔民村的居民仍喜欢在江上搭棚。

在临江一带支起棚架,废品,木柴,或者设土灶,用以摆放杂物。再看江里。生火做饭;亦有的用于放置木艇,有的用于养鸡养鸭;晾晒衣服;也有的仍有个别老人在其间居住,也有少部分人家以钢架搭棚。

江面上。偶尔也泊了货船,除了多艘木艇。村对岸的黄埔临港经济区起步区,部分在建,如今已有多栋高楼投用,看上去触手可及。紧邻鱼珠,与鱼珠接壤的一部分天河金融城一线临江商业物业的大平层,目前报价8万至12.5万元/平方米不等。

天天对着一江之隔从工地变身金融CBD,渔民村的居民无不热盼鱼珠旧城早日拆迁。

“我们绝大部分居民都已签约同意改造。就等着政府尽快安置拆迁,我们好早点回来居住”,有的甚至已经签约两三年。陈叔说。他家大概可以分到190多平方米的建面,按照拆迁协议。而这也几乎都是鱼珠旧城改造里,能分到最大面积的居民。

李萍的母亲属于最早“渔转居”的那批居民、多年前她家的棚架被拆,政府在岸上给她母亲分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平房。在这次改造以后、能分到的也将是一套30多平方米的回迁房。按照此前居住的房子、李萍需自费购买差额面积,李萍只能分到19平方米,改造以后最小户型是建筑面积26.88平方米。

投资15亿

鱼珠旧城变身广州第二CBD

作为黄埔临港经济区首期启动区的一部分。总用地面积76801㎡,涉及居住人口1657人、1040户,现状总建筑面积9.4万㎡,鱼珠旧城改造项目投资总额为14.8266亿元。改造后。融资区住宅包含预留九沙社区安置住宅3万㎡,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302251㎡,其中安置区115566㎡、融资区186685㎡。

根据规划、配套文化、体育、休憩类等公益性服务设施,改造后的九沙社区所在位置将打造成滨江公园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鱼珠旧城的居住配置包括菜市场、文化站、健身房、星光老年之家、沿街商业、一所9班幼儿园等。鱼珠旧城改造范围南北两侧分别规划新增地铁25号线茅岗站、30号线鱼珠街站。加上周边原有的5号线、13号线鱼珠站,未来这里将会变成为4地铁上盖的新城。

在此前招标改造主体单位时、还需具有引入世界500强投资企业的招商经验,鱼珠旧城改造项目要求改造主体单位除须有三旧改造经验、房屋征拆经验之外。

按照规划、要求改造主体需有产业经营经验,需具有涉及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研究、开发;智能联网汽车相关技术服务;计算机硬件的研究、开发;无人机系统技术服务;智能机器系统技术服务等其中两项相关产业的参与经营经验,鱼珠旧城改造范围内的物业定位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园区。

作为广州市“三旧”改造政策实施后首个获批的旧城改造项目、高标准建设鱼珠湾总部聚集区、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创新区、打造新贸易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鱼珠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是广州市的重点推进项目,也是黄埔区推动广州第二CBD建设。

今年3月底、科学城(广州)城市更新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鱼珠旧城改造项目。与在建中的黄埔临港经济区相呼应的是、建设两栋超200米高的建筑,鱼珠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也将建设融资商业兼办公区,一栋限高390米的超高层写字楼,刷新鱼珠CBD的天际线,一栋限高240米,不久的将来。

从百年旧城到广州第二CBD黄埔临港经济区起步区、鱼珠旧城即将湮没在历史深处,另一个全新的摩天大城即将从纸上照进现实。

南方都市报(nddaily)、咩事(nandugz)原创报道

出品:南都创意中心南都地产生活新闻部

统筹:黄翠萍廖艳萍

采写:南都记者邱永芬

摄影:南都记者张志韬

视频:南都记者张志韬廖艳萍实习生刘子晴李嘉宜

出镜:南都记者邱永芬廖艳萍

视频剪辑:实习生谢晓蕊刘子晴

{keywords}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寒舍“企石镇深巷村有100元快餐吗”德律风

企石镇深巷村有100元快餐吗

2024-05-11 06:55:27 | 来源:合钟已文新闻网
小字号

《企石镇深巷村有100元快餐吗》

一、背景介绍

一、背景介绍

企石镇深巷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乡村、这里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美食传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旅游,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品尝当地的美食。而深巷村的特色美食之一就是价格实惠的快餐。

二、价格分析

二、价格分析

深巷村的快餐价格非常亲民,通常在5-20元之间。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这个价格是非常友好的。而关于是否有100元快餐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这个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在深巷村,但是数量较少,也有一些高档的快餐店提供类似的价格。

三、快餐种类介绍

三、快餐种类介绍

深巷村的快餐种类繁多、包括炒粉、汤面、炒饭、盖浇饭等。这些快餐的味道鲜美、价格实惠,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此外、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深巷村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如豆腐花、糖水等。

四、用餐环境与服务

深巷村的快餐店环境卫生良好。服务态度热情周到。在这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你可以享受到快捷的服务和美味的快餐。此外、但是价格更加亲民,这些小摊位的用餐环境相对较差,也是非常值得一试的,深巷村还有一些小摊位,提供一些街头小吃。

五、总结

总的来说、在企石镇深巷村用餐是非常实惠和愉快的体验。无论是快餐还是小吃、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都能够让你品尝到当地的美食文化。因此。相信你一定会收获一个难忘的用餐体验,不妨去深巷村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企石镇旅游。

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⑫|企石镇江南小学:剪刀+彩纸,“剪”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剪纸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作能力,与师生发展相结合,让孩子在剪纸中体验快乐,从2012年开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东莞市企石镇江南小学以“剪纸教学”为抓手,与本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和对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的传承,把剪纸与课堂相结合。

多年来。向社会展现剪纸风采,逐步形成了剪纸艺术特色教育,以“剪”育人,打造了江南品牌,通过每学期4课时的美术剪纸课堂、第二课堂剪纸提高班、节庆剪纸活动等形式,该校一直致力于研发剪纸课程与教材。

江南小学的同学正在分享剪好的作品

目前。该课程已开展8年多,参与学生人数累计约2000人次。师生美术作品多次参加省市镇比赛活动。其中获得省级3人次,均获得优异的成绩,镇级50人次,市级32人次。学校也于2019年获评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剪纸)。

江南小学的老师给同学们讲剪纸课

挖掘剪纸艺术独特魅力

江南小学地处企石镇博夏村,由铁岗、深巷、博夏三所农村学校合并而成。学生以农村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为主,家庭情况普遍不太富裕的。因此。办出特色”的办学发展目标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突破师资、生源瓶颈,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是学校实现“注重内涵,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中高效、快乐学习。

{keywords}

“剪纸正好是一门经济的艺术,陶冶心灵,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一张彩纸、一把剪刀,美化生活,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该校综合科组长、剪纸特色教学项目负责人吉大炼表示、江南小学抓住了这一点,务实地选择了实惠的剪纸艺术,作为培养学生美感、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第二课堂”内容。

江南小学的老师给同学指导剪纸方法

“为了深入挖掘剪纸艺术独特魅力、最终在现有美术课剪纸课程的基础上,在课程开设上,该校经过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和借鉴民间剪纸资源,开发一系列校本剪纸课程。”吉大炼介绍说、学校专门设计了“三维一体”的剪纸活动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其中“三维”指认知目标、操作技能、情感目标;“一体”指剪纸活动课程教学的指导纲要。

2014年,该校还通过发动师生广泛搜集民间剪纸素材、组织教师查阅剪纸资料等方式,内容涉及动物、植物、人物、风景、脸谱、民间历史、企石民俗风土人情等,自编校本课程与校本《剪纸》教材,共计48课时,按低、中、高三个学段,并结合企石镇本土文化资源,每个学段编排16课时。课程主要由吉大炼、潘兴女两位美术老师任教。此后,一节节剪纸课程在校园里开展,一届届学生将剪纸玩出了花样,随着剪纸课程实践逐渐铺陈展开。

此外、吉大炼就在校内开设了长乐剪纸艺术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剪纸小传人,8年来,工作室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早在2012年9月。其中。共收录了师生作品226幅,分15个主题,也成了后续教学的辅助书籍,《长乐剪纸师生作品集》顺利出版,表现形式有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剪贴。

同学们互相交流剪纸经验

打造特色教学品牌学科

自从确定将剪纸艺术打造为学校特色教学品牌学科、同时让学生在课程和系列展示活动中较为深入地了解剪纸艺术历史文化,会临摹刻剪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和物品,熟练地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指定剪纸特色学校建设的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初级阶段使师生了解剪纸文化和简单技巧,保证剪纸课的常规开展,挖掘本土文化,开发剪纸校本教材,江南小学结合校情,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中级阶段则结合申报课题立项。远期发展目标则定位为能独立创作有吉祥如意的剪纸作品,运用所学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去。

自2014年9月开始。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1-6年级全覆盖开设剪纸课,每学期学习四个课时,学校确定了不同年级学段的剪纸课程目标。该校通过总结系统的剪纸教学方法、构建了“广”“专”“活”三位一体的校本教学模式。“广”即剪纸第二课堂教学的全覆盖、有序进行、切身体验剪纸艺术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剪纸艺术的乐趣;“专”即成立“长乐剪纸”提高辅导班,便于在课堂之外愿意进一步提高剪纸能力的学生继续发展;“活”即举办多样的剪纸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剪纸的多样快乐,如“百人剪纸”“剪纸义卖”“母亲节感恩剪纸”活动等。

江南小学的剪纸艺术作品展厅

自开展剪纸教学以来,剪纸特色教学成果得到国家省市镇教育界的认可和推介。单学生创作的作品,8年来获得40多项奖项,先后参加市美术特色教学成果展示、市首届剪纸现场演示、市少年宫特色作品展、镇秋枫文化节等市、镇文化剪纸活动展示就有10多次。

在教师方面,吉大炼、潘兴女两位老师主持的“剪纸”入选东莞市第四届中小学美术高效课堂特色教学成果展,并向国家级、省级、市级美术教育专家介绍剪纸特色教学成果,2017年10月。该校美术科组也因此获得东莞市“品牌学科”的荣誉称号。

如今,该校也因此获评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剪纸艺术教学成了江南小学的艺术教学品牌,成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知名的“江南名片”。正如吉大炼所言,“我们走出了一条以‘剪’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

文字:沈汉炎实习生李蕙君

摄影:李梦颖视频:李梦颖

编辑:李世英

{keywords}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