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illa/5.0(compatible;Baiduspider/2.0; http://www.baidu.com/search/spider.html) 欢腾“东坑鸡最多的街道”歉岁

东坑鸡最多的街道

2024-05-04 20:28:21 | 来源:投梁战记新闻网
小字号

东坑鸡最多的街道

东坑,各种美食应有尽有,是一个美食丰富的城市,而东坑鸡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它就是——美食街,有一条街道被公认为是鸡最多的地方。

美食街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为食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用餐环境,位于市中心。其次,有土鸡、三黄鸡、乌鸡等,美食街的鸡种类繁多,让人垂涎欲滴,每一种鸡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此外、是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的不二之选,这里的鸡价格实惠,品质优良。

除了鸡之外、让人眼花缭乱,如烤鱼、麻辣烫、烤鸭等,美食街还有各种美食小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美食,感受到不同的饮食文化。此外、美食街的服务态度也非常好,让人感到宾至如归,服务员热情周到。

总的来说。是东坑鸡最多的一条街道,美食街是一个美食天堂。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感受到不同的饮食文化,度过一个美好的用餐时光。所以,如果你想品尝正宗的东坑鸡,不妨来这里一试!

尤溪15个乡镇名字由来!你家乡的名字怎么来的,你不一定知道!

尤溪15个乡镇名字由来!你家乡的名字怎么来的,你不一定知道!

小时候对尤溪各乡镇的名字,纯粹因好听而喜欢。

长大后,不少还融入了当地的历史、典故和位置等因素,阅历日渐丰富,越发觉得尤溪各乡镇的地名甚有特色。

如今,年岁渐长,愈发对尤溪地名更是怀念与好奇,忍不住去查它的来历和故事……

各位微友们,你们是否好奇过自己家乡地名的由来呢?一起来看看尤溪15个乡镇地名由来大盘点吧!

城关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中部、北接梅仙镇,南毗台溪乡、坂面镇,东邻溪尾乡,西连西城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尤溪县城腹地而得名。

城关镇自唐开元廿九年(741年)建县即为县治所在地。宋时属常平乡进溪里。元朝时属七团。明朝属七都。清末民国初、城关设团,后改团为保。民国23年(1934年)起,城关为第一区。民国29年撤区改镇,城关成立城溪镇。1949年7月5日,城关属一区,县下设区,尤溪和平解放。1950年6月,第一区改为城关区,仍属第一区管辖,城关镇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9月撤乡(镇),成立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4月,红旗人民公社改名为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城关、湆头、文峰3个公社;1962年底又合并为城关公社。1968年重设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和城关人民公社合并为城关镇。1970年12月城关镇又改为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9月城关人民公社改制为城关镇。2011年末,镇辖城关、水东、园溪、埔头、石路、新洋、腾洋、星明、下村9个行政村和东街、西街、北门、西门、城东、水南、沈塔7个社区及水南经济合作社。辖区总面积139.34平方千米,总人口55129人。

城关镇历史悠久。南宋理学家朱熹诞生于城南“郑义斋”别墅(南溪书院前身),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有南溪书院、毓秀亭、半亩方塘、活水亭、溯源村处、韦斋等;古建筑有福星塔、白鹤楼、沈福门、文庙、五代南唐卢光守将其母郑太夫人之墓,田濡墓;风景名胜有天湖、金鱼井、沙洲公园、龙台钓雪、高山流水、龙凤亭、锦云亭、龙台、虹桥晓月、西泽龙潜、二水明霞、牛岭耕烟等。

{keywords}

梅仙镇地跨县境中北部。镇政府驻地梅仙村距县城16公里。东与西滨镇交界。北与联合乡接壤,西与西城镇毗邻,南与城关镇相连。

因当地开基人梅姓。后人称其为仙,梅仙由此得名。

另一说为,当地也由此得名“梅仙”,后人称他为仙,传说古时有一个叫梅福的道人栖隐于现在梅仙村的龙头岬梅厝塆。

梅仙板凳龙

梅仙镇在宋代事属常平乡进溪里和兴文乡安福里。明清时属九都、十都。民国初期、改都为区,属第二区。民国26年(1937年),属第一区。民国29年设二镇一乡(梅仙、梅营镇和源湖乡),民国32年又归并为双梅镇。

梅仙板凳龙

1949年11月县内设区,梅仙为第二区。1955年称梅仙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为梅仙片。1958年9月改为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为梅仙人民公社。1959年12月,联合人民公社并入梅仙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梅仙人民公社分为梅仙、联合、源大3个公社;1962年底又合并为梅仙人民公社。1972年12月,联合人民公社分出。1984年9月梅仙人民公社改为梅仙乡。1990年8月16日撤乡建镇为梅仙镇。2011年末辖梅仙、梅营、坪寨、谢坑、科第、半山、汶潭、通演、南洋、经通、源湖、玉石、小蕉、蕉坑、双峰、东头、东坪、乾美、登第、下保、龙云、云林、丈际23个行政村和九都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210.57平方千米,总人口34715人。

半山半月岛

梅仙镇历史悠久,目前镇内仍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坪寨大腹厝、汶潭寨、梅营的大帽洞,文物古迹众多,董山永和寺、梅仙夫人宫、梅营活泉堂、红军标语群等。倒排岩森林公园也在镇境内、惟妙惟肖,其间石柱、石床、石鼓、石钟、石井、石将军等奇景众多,山上岩石嵯峨。其主峰上的“仙露园”高海拔生态铁观音茶场。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全球海拔最高的铁观音茶场,海拔1269米,茶场面积3.33公顷。

新阳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南抵大田县梅山乡,西邻大田县奇韬镇、文江乡,北毗管前镇,东连西城镇、坂面镇。镇驻地池田村原名池坂,得名于地处多条溪涧集水盆地。北宋时改名为池田坂。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建,当地称为新桥,于村内水尾建乘驷桥。后泛指散布于该处盆地边缘的池田、上井、文山、林尾、尤益、建新诸村落为新桥。民国29年成立新阳镇时,将所辖新洋镇、夏阳乡各取一字而得名。

新阳镇古村落

宋时为常平乡进溪里和丰城乡迳田里属地。明清时分属一都、三都、六都、四十九都、五十都地域。民国23年(1934年)为六个区(新桥区)。民国26年属第三区。民国29年(1940年)乡镇合并、第三区辖新洋镇、夏阳乡。民国32年(1943年)、新洋镇和夏阳乡合并为新阳镇,撤区。1950年1月为第六区。1955年9月第六区命名为新桥区。1958年初、改为新桥片。1958年10月、成立万能人民公社。1959年6月、更名为新桥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分拆为4个小公社、1962年底又归并为新桥人民公社。1981年8月、改名池田公社,因与泰宁县的新桥公社同名,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决定以公社驻地村为名。1984年10月,改为池田乡。1992年5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命名新阳镇,撤乡建镇。2011年末辖高士、中洋、夏阳、坎里、下桥、文山、池田、上井、林尾、登山、宝山、龙益、建新、溪坂、上地、龙上、南芹、瓷厂、葛竹、大建、大坋、双鲤、中心23个行政村以及新兴1个社区。辖区总人口总面积253.62平方千米,48960人。

新阳镇是尤溪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土特产品有天然红菇、红曲、粉干、草席、陶瓷等,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该镇素有“农贸市场”的美称。历史上大田、德化、沙县等外县农民、商贩常来此赶集,至今仍为尤溪县境内最大的农贸市场,建于明正统十二年的新桥圩为闽北大圩场之一。新阳镇交通便利、镇内的新尤、新管、新文三条公路干线,是通往省城、三明、闽南金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

夏阳花卉

新阳历史悠久,早在唐开元二十九年尤溪建县伊始,此地就是一个“十里龙灯彻夜明”的繁华乡里。自北宋庆历年间至清朝新阳镇境域共有进士13名,秀才225名,贡生52名,廪生16名,举人4名。北宋庆历六年丙戊(1046年)林积登进士弟,为自尤溪置县以来登科第之始。境内名人有明代官至兵部左侍郎(代行尚书职权)的詹荣、清末名医杨英材、近代名人卢兴邦等。

境内古建筑旅游景点众多,有夏阳文峰寺、金盘寺、郭氏三堂厝、双里铜盘庵、卢公庙、卢兴邦公馆峡故居、上井夫人宫庙、龙益陈氏五角楼、高士詹荣纪念馆等。2009年,卢兴邦公馆峡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已形成集旅客观光、人文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建筑面积2194平方米,与周边古建筑文昌阁、见龙桥、卢公庙等景点配套。

西滨镇地处尤溪县境东北部。东邻洋中,驻地村距县城47公里,南与梅仙、联合毗邻,北与南平接壤。原名西洋,因驻地村西洋位于尤溪河西岸而得名。后因与永安市的西洋镇同名,于1981年6月25日改名西滨。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尤溪建县即属尤溪。宋时属兴文乡安福里。明清时为十二、十三、十四都属地。民国初期为尤溪县第三区。民国25年6月属第二区。民国29年置镇、称西溪镇。1950年初设为尤溪县第三区公所。1958年初、设为西洋片。1958年9月、设为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称“西洋人民公社”,各人民公社改以驻地命名。1961年10月全县改划小公社、西洋人民公社分为西洋、际后、雍口3个公社。1962年底又合并为“西洋人民公社”。1972年5月、从西洋人民公社划出尤墩大队设立尤溪口镇。1981年6月、因与永安市西洋人民公社同名,尤溪县的西洋人民公社改称西滨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西滨乡。1991年9月撤乡建镇为西滨镇。2011年末辖西洋、三连、下墩、过溪、西芹、后坪、乐洋、演溪、坂兜、刘坂、七里、雍口、华兰、七斗、彭坑、双洋、际后、厚丰、彩城、科竹、彩洋21个行政村以及鲈江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248平方千米,总人口25439人。

西滨镇是全县海拔最低的一个镇,是尤溪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宜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并曾被誉为食用菌之镇和全县闻名的水产品出产之镇。横坑工业集中区是西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纺织、造纸、木材为主的工业体系。1997年西滨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西滨镇又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20个中心镇之一,成为尤溪县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样板。

西滨镇所在地历史上就是一个繁华集镇、是尤溪县的货物集散地和通往外阜的必经之地和码头。原在尤溪的东岸、后因西洋有际后溪出口注入尤溪,名为西洋街,木材土纸要在此集运,集镇重点迁至西岸,成为小码头。境内古建筑尚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井坊。亦称“郑氏大厝”,位于西滨镇厚丰村,为尤溪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古民居之一。枕头山省级森林公园也在镇境内,已开发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

徐家大院

尤溪口镇

尤溪口位于尤溪县东北隅。省建委批准的内河港口城镇,是尤溪县乃至三明市通往闽江的唯一口岸,地处尤溪与闽江的交汇口。原名溪尾、溪口尾、溪之尾端而得名,因位于尤溪河汇入闽江的出河口。溪尾的河对面(现属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龙池村)原称尤溪口。

溪尾原为一个江边小村落、作为船只停泊点,仅有二、三十户人家,属南平县管。民国时期、多在此转泊吞吐,闽江发展汽船航运,在此设站,尤溪县出入货物,成为一个小码头。民国11年(1922年)冬,地方军阀卢兴邦在溪尾设厘金局。民国14年卢部把溪尾更名为尤溪口,以此作为尤溪县收取各种货税的口岸,把原先河对岸叫尤溪口的改称为对面街。民国35年,至此正式定名为尤溪口,尤溪县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行政院申请批准该处方圆约20平方公里的地域划为尤溪县辖。

原属南平市南平县地域。民国26年2月,归南平县管辖,辖3个保,尤溪口设南平县坂南联保处,即坂头保、南溪保、坵墩保。民国36年2月,尤溪口经省政府批准划归尤溪县西滨镇管辖。尤溪和平解放后,尤溪口属县第三区。1952年尤溪口与附近的几个自然村合称尤墩乡。1958年为尤墩大队。1972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尤溪口镇。1988年7月,经省建委批准为内河港口城镇。2011年末全镇辖尤墩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4.87平方千米,总人口879人。

尤溪口镇是国家重点工程——水口水电站库区全淹没区。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库岸线10公里,1991年基本完成搬迁复建任务,1989年水库蓄水镇区被淹。居民房屋均是砖混结构,背依吾峰山,风景秀丽,面朝闽江水,2000年被省绿化委授予“省级园林式乡镇”。镇内有郑氏和周氏祖祠各1座,道教活动场所三福堂1座。

管前镇位于县境西部,西南与大田县毗邻,西北与沙县接壤,304省道金泰线贯穿全境,是沙县、尤溪县、大田县三县交界的边贸重镇。镇驻地管前村距县城39公里、距三明市区71公里。镇驻地管前村宋朝时有官姓人家在此居住、宅前开设圩场,故称“官前”,后以谐音改“官”为“管”,遂称管前。

管前镇全景

管前镇的开发始于宋雍熙二年(985年)。宋时为常平乡进溪里属地。明时设都为1~3都区域。民国初期设区。管前为第五区。民国25年(1936年)并入第三区(新桥)。民国29年为洪桥、马坪、管前乡。民国32年撤区划乡为纪洪乡、管沶乡。1951年为第八区。1956年并入新桥区,1955年改称管前区。1958年撤区并乡为片。1958年9月撤片设立红专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管前人民公社。

柳塘水库

1979年划出村头等9个大队另立八字桥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称管前乡。1994年12月30日撤乡建镇为管前镇。2011年末辖管前、东上、南华、真地、东坑、皇山、村尾、林源、鸭墓、西溪口、建设、马坪、后垅、洪村、洪坑、柳塘、绿柳、九曲、双山、浯溪2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79平方千米,总人口25035人。

管前镇境内种植茶果品种多、分布广、面积大。盛产金柑、杂交水稻良种、朝天椒、生姜等。尤以特产金柑。素有“金柑之乡”美称,驰名全国。2011年全镇共种植金柑2050公顷,是全国四大金柑主产区之一,产量23000吨。石灰石、石英石、花岗石、稀土瓷土等矿藏储量丰富。镇内的秀峰亭是尤溪县旅游名胜,金桔飘香,登高远眺,山上树木葱郁,令人心旷神怡,主要建筑有正殿、钟鼓楼和三宝殿等,始建于南宋。

洋中镇地处县东北部,北与南平市的樟湖、古田县的湾口毗邻,东与闽清县的金沙接壤。镇驻地设在洋中村。该村是一个小平原地带的中心,故名洋中,尤溪方言称平原为“洋”。

桂峰古民居

宋代属兴文乡。明清时为十五都部分与十六都、十七都。民国23年(1934年),属第三区(西洋区)。民国25年属第二区(西洋区)。民国34年属西溪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西滨公社同划为县第三区。1952年另立第十区。1955年底第十区并入第三区。1958年初为洋中片。1958年9月为上游人民公社。1959年6月为洋中公社。1961年析为洋中、后楼、桂峰3个公社,1963年重新合并。1984年改为洋中乡。1994年12月30日改为洋中镇。2011年末辖后楼、康林、联洋、龙洋、洋边、水圳、洋中、梅峰、际口、际深、桂峰、品坑、上塘、天堂、浮洋、官洋、王宅17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69.28平方千米,总人口28097人。

农业主题公园

洋中镇中心距福州仅86公里、是三明连接省会、闽东南乃至整个华东大市场的最前沿,并在集镇中心设立互通口,京福高速公路过境35.8公里,距三明市区96公里,使洋中成为福州进入三明的第一站、三明市的东大门。镇内拥有林地25142公顷。占全镇面积68%,是尤溪县林业大镇。境内有多种珍稀动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珍奇树种黄楠木。已探明矿藏资源有铁、钨、石英、瓷土、花岗岩等。

芝田漂流

洋中镇内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和省级森林公园后楼枕头山。桂峰村有750多年历史,村落建筑风格独特,错落有致,依山就势分布于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现存古建筑80余座。其规模之大,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少见,保留之完整。2007年5月、桂峰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枕头山位于后楼村、因山的形状像枕头而得名。山道崎岖、风景秀丽,集险、奇、幽、雅于一体,素有“七岭八峰、七拐八弯、七古八怪”之称。2006年经省政府审批,并作为县级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西城镇地处尤溪县城西郊、西邻管前镇,南毗坂面、新阳,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公里,东连梅仙、城关,北与沙县交界。以位于县城区西郊得名。

朱源里卢氏宗祠

卢家大院

宋时属常平乡进溪里。明时为四至七都辖地。民国23年(1934年)为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县第一区(城关)。镇驻地因居民过去常闹宗派争斗,特命名为团结村。1958年县试办团结农场,辖光林、团结、解建、联建、上源5个大队。1962年改名团结公社。1969年从城关公社划入玉池、谙头、文峰等15个大队,成为现镇属范围。1984年,改称团结乡。1995年9月,改设为西城镇。2011年末辖团结、光林、解建、联建、上源、七尺、和平、郑庄、新联、玉池、后洋、东村、湆头、山连、麻洋、北宅、新坑、秀村、文峰、凤元、三山、西城新村22个行政村和城西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346平方千米,总人口44373人。

尤溪火车站

西城镇是尤溪重要林业大镇。全镇林地面积2.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7%。西城镇也是尤溪县的重要产粮区、其再生稻亩产量已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甘薯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土特产有鲜绿笋、白笋干、芦柑、红菇、香菇、杏鲍菇、草菇、木耳、文峰板鸭、山地鸡等。已探明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铁、铅、粘土、钾长石等。

西城镇交通便捷、距福州市155公里,三明市129公里。向莆铁路贯穿而过、厦沙高速公路可望过境,并设1个互通口。经206省道可直达厦门。尤溪县西客运站也拟设在西城,届时西城镇将成为尤溪县的交通枢纽。境内有九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后山渡民居、高树蔸遗址、罗汉寺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板鸭

坂面镇位于县西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坂面村距县城29公里,南与大田县梅山乡、德化县汤头乡交界。驻地村为玉溪河水冲积淤沙而成的冲积洲、而该村正位于坂上,当地人称这样的冲积洲为“浮坂”,取村名为坂面,唐开元天宝年间,徐姓人家来此定居。

宋时隶属进贤乡大田里和常平乡和顺里。明清时为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都属地以及七都、二十四都小部份。民国25年(1936年)6月属第四区,区署驻清溪,民国27年区署迁至坂面。民国29年乡(镇)合并,商贾云集的旧街道称为玉田街,故改称“玉街镇”,仍属第四区,因坂面旧有前、后玉田之分。民国32年撤区,玉街镇直属尤溪县。1950年设立尤溪县第五区公所,驻地坂面。1955年9月,第五区称坂面区。1958年初,坂面区改为坂面片,撤区并乡(镇)。1958年9月。改为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坂面人民公社。1961年全县改划小公社。坂面人民公社分为坂面、街面、大坪3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合并为坂面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坂面乡。2010年12月14日。改设为坂面镇。2011年末。辖坂面、下川、蒋坑、吾园、大墘、古迹、仁厚、青坑、山面、正山、京口、芹洋、际头、大坪、华园、肖坂、后坑、闽湖、山岩、永坑2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429平方千米。总人口3.65万人,是尤溪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植物资源主要有栽培作物、果树、茶叶、药用和森林等。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甘薯、玉米等其他杂粮为辅。境内建成了333.3公顷烟叶、333.3茶叶、666.7公顷芦柑、666.7公顷优质稻、0.35公顷竹业(其中绿竹500公顷)等五大农业基地,库区渔业正也为新兴产业。优质稻单产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坂面茶叶和“坂面红”老酒久负盛名,芦柑名场省内外。2010年坂面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4亿;已建成后吉、下川、蒋坑3个工业集中区。

境内的闽湖已被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罗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正在申报的蓬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逐步开发,呈现出“一湖两山”的旅游新亮点。另外坂面境内还有龙潭、明山湖、步云塔、蓬莱普济寺、普照寺、禅峰寺、上明山寺、引凤寺、石笋寺、岱湖寺、会三宫、石观音等名胜古迹。

八字桥乡

八字桥乡地处县境西部。东与管前镇相连,乡政府驻地距三明市区56公里,距县城54公里,南与大田县广平镇、奇韬镇毗邻,西、北部与沙县大洛乡、南霞乡接壤。乡驻地八字桥村因处于坑头溪和村头溪的汇合处。先民在两溪溪口各建一桥,故名,两桥排列如“八”字形。

宋时隶属常平乡进溪里。明时设都。乡境为一都、二都的一部分,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属管前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第八区。1957年撤区成立龙村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管前公社。1979年11月,设立八字桥人民公社,从管前公社析出。1984年9月改制为八字桥乡。2011年末辖村头、洪田、洪牌、龙湖、罗岩、黄龙、坑头、下畲、后曲、彭新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78平方千米,总人口12036人。

八字桥乡全乡平均海拨600多米,盛产各类名特优农副产品,高山气候特征显著,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全乡拥有毛竹2000公顷、金柑800公顷、10万藤佛手瓜,被誉为“中国金柑之乡主产区”之一及“中国竹子之乡”。八字桥乡还是著名的“水稻制种基地”。全乡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0.6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63%。

文笔峰是八字桥乡一大名胜。文笔峰位于乡的东北方向、因形状酷似一支笔,高949米,因此得名文笔峰。从半山腰到山顶。故当地人又称为“九折岭”,迂回曲折。根据乡志记载,三仙永镇福地中,七乡人众开胜景,明正德帝游文笔峰赞曰:“一枝文笔冲天霄,数椽紫柏绕碧空。仰瞻白云飞如梭,俯看紫气缠山腰,天生南方第一峰,玉垒环球浮文笔。”聊备一说。

台溪乡位于县中南部。南接中仙乡,西连坂面镇,东临汤川与溪尾乡,北邻城关镇。乡驻地距县城17公里。分台溪、清溪、高山三个片区。相传南宋时有仙游人首先来此开发。村名低溪;清末民国初转音为台溪,创业艰难,方言把“难于开发”叫做“Di——kui”,当时穷山恶水。

书京土堡

宋时台溪区域属常平乡和顺里。明时划都,台溪属二十五都。民国25年(1936年)属第四区的清溪乡、台川乡。民国32年(1943年)撤区设乡,属清华乡、台川乡。1950年初台溪设为第七区。1955年9月以区公所驻地命名为台溪区,1956年并入坂面区。1958年初撤区并乡镇改为台溪片。1958年9月改设为金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以驻地命名为台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改为台溪区工委,下设台溪、清溪、盖竹三个小公社。1962年底撤销小公社建制,又合并为台溪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台溪乡。2011年末辖台溪、洋头、洋尾、莒洋、书京、盖竹、坑美、后隔、丁岩、东山、山头、安阳、桃坪、福廷坑、上宅、园兜、西吉、清溪、象山、玉涧、际坑、凤山、大桥头、七官场2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27.4平方千米,总人口32025人。

台溪乡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0.16万公顷,林地面积1.96万公顷。烟叶、茶叶、竹业是该乡的三大主导产业。茶叶品种“金观音”在“全国第九届中茶杯”上获一等奖,产于高山地区的“东岩云雾茶”于2000年获第三届国际茶博会银奖。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大理石、辉绿岩、铁、铅、锌、金、银、煤、瓷土、钾长石等20多种。境内风景名胜有盖竹茂荆堂、书京邱氏土堡、凤山戏文壁画、东山剑门庵、西吉池塘楼、凤山吉祥寺、灵福宫等。

中仙乡处于县东南部、北接汤川乡,西邻坂面镇,东与永泰相邻,南与德化交界。乡驻地中仙村距县城74公里。中仙村原名中村、因位于上村(现上仙)、下村(现华仙)之中而得名。因村境内的西北方有岐山(岐顶)、东南方有屏册(酒瓶寨)、犹如两位仙人,两峰对峙。村内又有7座自然形成的圆形土墩(1974年辟为农田)分布于中仙溪两旁,酷似河界分明、棋子历历的一盘残局。有“仙人”,于是演生出“仙人奕棋”之说,有“棋局”。因此又称“中村”为“中仙”。另一说为“中村”村名随本地方言演变为“中仙”。

中仙银杏林

宋时属常平乡和顺里。明清两代、二十三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部分,属二十一都、二十二都全部。民国23年(1934年),设立尤溪县第四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县第十一区。1955年9月,第十一区改称中仙区。1958年撤乡,设立东方红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中仙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中仙乡。2011年末辖中仙、上仙、玉溪、华仙、苏峰、岭下、双溪、吉华、安宁、吉安、华阳、文井、长门、竹峰、剑溪、善邻、东华、西华、华口1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75.24平方千米,总人口39918人。

中仙乡拥有丰富的林业、矿产和特色农产品。林地面积有3万公顷,木材蓄集量达150万立方米以上,竹林面积达0.53万公顷,也是全市十佳毛竹乡之一,年出产毛竹量达153万根以上,年产商品材达2.5万立方米,是尤溪县的林业大乡。地下矿产品种丰富、是华东地区矿产储量最多乡镇之一,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石灰石、煤、大理石等多种矿物质。根据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调查,金矿石量300万吨,乡内无烟煤资源量达5389万吨,铅锌资源量50万吨以上,石英石储量1000万吨以上,叶腊石50万吨,石灰石储量800万吨以上。

聚奎堡全景

中仙乡地处戴云山脉北部。区内山多林深,景观丰富,其中自然景观有:西华的明山湖、华仙的太华山、上仙的罗城山、善邻的龙门洞、剑溪的凤凰洞、岭下的水牛坑瀑布等。古建筑有:吉安的闇亭寺、竹峰的清岩宫、文井的天后宫、华仙的显佑宫、西华的聚奎堡、中仙的福星塔等。古墓葬有:华仙的下洋古墓、长门点的吴姓祖墓、文井的彭溪石板墓等。

汤川乡地处尤溪县东部。北靠溪尾乡,南邻中仙乡,东与闽清、永泰毗邻,西与台溪乡相连。乡人民政府驻地光明村距县城54公里,全乡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旧称洋面,因这里有温泉(本地方言称“汤”)和高山盆地十里平川合称汤川。又据传古时此处有温泉三处,故名汤川。

蔬活汤川香水百合

宋时属兴文乡长安里。明清时统十九都、二十都大部分地区。民国25年(1936年)至民国28年属尤溪县第二区。民国29年十九都改称香湖乡,二十都改称汤山乡。民国34年汤山、香湖两乡合并为香山乡。1950年县内设区,汤川为第四区。1955年第四区改称汤川区。1958年初,撤区并乡为汤川片。1958年9月,成立为群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汤川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汤川区工作委员会”,辖汤川、香湖、埔宁、溪尾4个小公社。1962年汤川区工作委员会撤销,汤川、香湖公社合并为汤川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称汤川乡。2011年末辖山岭、溪坪、山兜、岳溪、香林、胡厝、白际、阳星、溪滨、珠建、珠峰、黄林、汤三、下井、光明、丘山、赤墓17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03.86平方千米,总人口17882人。

汤川乡是尤溪县首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享有“大米之乡”、“食用菌之乡”的美誉。特色农产品有优质稻、高山茶、绿色蔬菜、高山杨梅、汤川小笋、特种水产养殖等。汤川所生产的茶叶中、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内含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显著高于外地茶,特别是普济茶,能治水肿、白内障、肝炎、痢疾、腹胀、头晕等症。“沈溪”高山茶已取得有机认证。汤川所产的杨梅成熟期比较其他地区推迟一个月,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境内溪河水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5%。位于东南面,海拔1472米,为尤溪县第一高峰,地处溪滨、岳溪和珠峰三村交界处的大模山。乡境内已探明并可供开采的矿产有石英矿、铅锌矿等,其中石英矿集中分布在白际村一带。

汤川乡历史悠久、1988年探查发现境内多处青铜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如汤川村倒墩山、大山、后庄垅遗址与下井村破宿山遗址、光明村东后前遗址等。汤川乡境内有白岩山、北山岩等自然保护区,融林海苍莽、群山连绵、怪石嶙峋、神壁鬼凿、千年古树、奇花异草、珍奇动物于一体。

溪尾乡地处县境中东部、东与洋中镇、汤川乡毗邻,西与城关镇相连,北与西滨镇相接,西北与梅仙镇相邻,南与台溪乡接壤,距县城33千米。乡驻地溪尾村是半岭、长华两溪的汇合处。有“山重水去疑无路,故称溪尾,汇合双流已尽头”之感,两溪合流后,高山穿插套叠。

宋时属兴文乡长安里。明代至民国初期皆为十八都。民国23年(1934年)属第三区;民国25年属第二区辛田乡;民国29年辛田乡更名为华辛乡。1950年起,溪尾与汤川合并成立第四区。1953年四区改称汤川区。1958年,设立人民公社,溪尾为火箭人民公社,撤片、乡(镇)。1959年6月,改称溪尾人民公社。1959年12月撤销溪尾人民公社,并入汤川人民公社。

1961年成立“汤川区工作委员会”,辖汤川、香湖、埔宁、溪尾4个小公社。1962年汤川区工作委员会撤销,埔宁、溪尾公社合并为溪尾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为溪尾乡。2011年末,溪尾乡辖湖山、本洋、莘田、秀峤、长华、溪尾、九峰、高山、埔宁、大宁、纲纪、枣坑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62.54平方千米,总人口14225人。

溪尾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以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包括以木耳、蘑菇、杏鲍菇为主要品种的食用菌、名特优茶果、蔬菜、茶叶等。工业则以竹木制品加工、纺织为主。境内较为知名的名胜古迹有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的半岭村清灵宫和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本洋村三台祖殿,以及莘田村蓬春寨、溪尾村赵惠遗址等。

联合乡位于县境北部。北与南平市交界,西连沙县郑湖乡,东接西滨镇,南与梅仙镇相邻。驻地联合村距离县城37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时、联合由此得名,将原来的塔兜、连源、洋岭、南山、后林5个保合并称为联合乡,寓联合、团结之意。

联合梯田

宋时属兴文乡安福里。明清时属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区域。民国时期设塔云乡、云岭乡、云源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县第二区,1952年独立改为第九区。1958年为英雄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联合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并入梅仙人民公社。1972年12月由梅仙公社划出重新成立联合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联合乡。2011年末辖联东、联合、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岭头、吉木、惠州、湖洋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04.76平方千米,总人口20644人。

联合乡是尤溪县唯一的革命老区乡。古时还是尤溪县至延平府(今南平市)陆路交通大道。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黄豆、槟榔芋、大薯、甘蔗等,主要特产花生、银杏、明糖等久负盛名。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铅锌、铀、钨、石英矿以及闪长岩、花岗岩、石灰岩等。东边村林兜自然村的花岗岩石,以储量丰富、质地坚硬、用途广泛而远近闻名。

联合乡旅游资源丰富、其中石门祖殿始建于宋淳熙年间,因岩壁如门故名石门,景区内主要建筑有石门祖殿、文昌阁、石门塔、接佛亭、览胜亭、观音堂、虎啸亭、泰山宫、虎岩洞和摩崖石刻等,大殿匾额“石门殿”为清康熙皇帝御赐,以南宋古迹伏虎岩景区较为知名。境内的联合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高山片区的东边、连云、云山、下云4个村,气势磅礴,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众多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先后获得中国最具魅力梯田之一、福建最美的梯田、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点、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等荣誉称号。

看完这些,你们是否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了呢?

福建微尤溪综合整理

{keywords}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灌入“河间市小巷子的历史与文化探寻-河间市古老小巷子的魅力与故事”乱七八糟

河间市小巷子的历史与文化探寻-河间市古老小巷子的魅力与故事

2024-05-04 20:52:21 | 来源:容内约茶新闻网
小字号

河间市小巷子

小巷子位于河间市的中心地带,它见证了河间市的发展和变迁,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小巷。

小巷子的建筑风格独特。小巷子里的房屋大多为传统的砖瓦结构,古朴典雅。小巷子里的居民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他们的生活痕迹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小巷子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道墙缝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印记。

小巷子的文化氛围浓厚。小巷子里的人们热情好客,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这里、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此外、小巷子里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河间市的文化传统,如庙会、舞龙、舞狮等。

河间市小巷子

再次、小巷子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小巷子里有许多美食店、如烧烤、麻辣烫、炸酱面等,这些美食店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河间美食,感受到河间人民的热情好客。

最后小编认为。小巷子的生态环境宜人。小巷子里的绿植繁多。环境整洁,空气清新。这里有许多花草树木,这些植物为小巷子增添了一抹绿色,如月季、海棠、梧桐等,也让居民们在这里享受到宜人的生态环境。

结合上面内容、总的来说,小巷子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文化氛围、美食和生态环境的美丽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河间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河间美食,还可以享受到宜人的生态环境。如果你来到河间市,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小巷子。


(责编:admin)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